關於“鳴門第九”

 1918年6月1日,在德島縣鳴門市的板東俘虜收容所裏,德國戰俘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成就了此曲在亞洲的首演。

 首演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的:以所長松江豐壽為首的收容所的工作人員為了表達對俘虜的人道關懷、增進俘虜和當地居民跨越國境的和睦交流而促成了此次首演。這也正體現了第九交響曲蘊含的人與人之間的大愛。

 這種精神至今仍在市民中代代流傳,例如每年6月的第一個周日都會舉辦第九交響曲演奏會,另外還有和德國呂納堡市之間的姐妹城市交流活動,以及秋櫻友好交流會等諸多活動。

 “第九交響曲”的亞洲首演、戰爭背景下跨越國境的友情,這些都是鳴門市民一直傳承的、“第九交響曲”和德國戰俘留下來的財產。

 以上這些都是“鳴門第九”的原點,其背後有著其他“第九交響曲”所沒有的鳴門市固有文化財產。擁有如此背景的“鳴門第九”是當地的驕傲,應該將其推廣到全世界。


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間演奏“第九交響曲”

33rd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第33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奏會

 在國內,作為慣例每年年末演奏的“第九交響曲”非常有名。據說在年末演奏第九交響曲源於昭和18年(1943年)在東京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音樂部)的演奏廳為出征學生舉辦的壯行音樂會。

 當時太平洋戰爭狀況日益惡化,法學文學系學生凡是滿20歲的都接到了徵兵令。在入伍前夕的12月上旬舉辦的畢業音樂會上,他們演奏了第九交響曲的第4樂章。

 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後,多數出征者都戰死沙場,生還的戰士們再次演奏了分別時在演奏廳演奏過的第九交響曲。也就是說,“年末的第九交響曲”一開始是獻給血灑戰場的音樂學子的鎮魂歌。

 之後,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興,樂團為了獲得跨年活動的資金,將第九交響曲發展為商業演奏,並漸漸固定下來。

 提到“鳴門第九”,眾所周知第九交響曲的亞洲首演是在鳴門市的板東俘虜收容所進行的。這已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因此鳴門市將首演的日子6月1日定為“第九交響曲之日”,每年6月的第一個周日舉辦演奏會。

 那麼,為什麼和當時其他的收容所不同,板東收容所的德國兵能夠很罕見地和當地居民融洽相處、頻繁交流呢?

 當時的收容所所長松江大佐出身於在明治維新中失敗的會津藩。據說他的口頭禪是“武士的情義”。他對於敗者和弱者的不同尋常的人道主義情懷,也體現在了他對待俘虜的方式上。他不是出於憐憫和同情,而是對這些“堂堂正正地為祖國浴血奮戰”的勇士盡最大的禮節,並始終貫徹自己的這種信念。他是一個溫和而寬容的人,認識他的人都對他讚不絕口。視俘虜為人、信任他們、讓他們心服,即使在現在看來,這種管理方針也廣受好評,被認為是民主、人道的。

 當地居民都親切地叫他們“德國朋友、德國朋友”,像家人一樣對待他們。而且很幸運的是,板東是四國靈場中第一所寺廟所在之地,自古以來當地居民受到“招待”和“留宿”風俗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都很熱情善良,因此對外國士兵的到來沒有太大的抵觸。其次,有很多人願意接受松江所長的方針。

 從以上事蹟可以看出,正如貝多芬借席勒的詩表達的人與人的感情一樣,“鳴門第九”是鳴門市自有的財產,在這個戰火至今沒有熄滅的地球上,我們希望通過這曲“和平的交響曲”,跨越國境,向全世界呼喚和平。


飽含著對“第九交響曲”的深切願望的宣言

宣  言

致全國的“第九交響曲”愛好者:

 長期以來,我們壹直致力於在各個市和町結合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演唱第九交響曲。現在每年在全國舉辦200多場演奏會,成為在世界上都值得自豪的我國最大的文化活動。

 第九交響曲在我國的興起源於1918年(大正7年)德國俘虜在德島縣鳴門市的首次演奏。

 現在,第九交響曲作為鳴門市引以為豪的財產,在市民的聰明才智和熱情下掀起了新的壹輪熱潮,並通過和全國第九交響曲合唱團的交流取得了新的發展。1989年(平成元年),“全日本第九交響曲演唱聯合會”成立,各種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

 我們鐘愛的第九交響曲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它歌頌了和平、友情和人間大愛,它是F・席勒送給國際社會中生活在苦難中、但卻懷抱夢想和希望的人們,用於激勵人心的壹首人間贊歌。

 在21世紀的新時代裏,我們聯合會的最大期望就是將這首精彩絕倫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更加發揚光大。

 我們衷心期盼全國各位第九交響曲愛好者的參與。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呼喚人間大愛和國際和平。

2001年6月3日


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鳴門市和德國之間的交流

 1914年(大正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國與英國結成了日英同盟,並對德宣戰,攻陷了5000德國士兵防守的中國青島。

 約4700名德國戰俘被送到日本,關押在從東京到熊本的12個地方。之後收容所整合成6所,四國的松山(愛媛縣)、丸龜(香川縣)和德島(德島縣)的3個收容所統一遷往新設的板東俘虜收容所(現在的德島縣鳴門市)中。

 1917年(大正6年),新收容所以及1000多名德國敵軍俘虜的突然出現,讓當地居民大為吃驚。

 但是,作為四國88所寺院中第一所的所在地,當地有著“熱情接待”的傳統,因此對這些“德國朋友”親切有加。

 德國士兵也報之以禮,把當時先進的畜牧業、烤麵包等產業技術及體育和藝術教給當地老百姓。德國俘虜還設計了牲畜棚,並和當地泥瓦匠一起修建完成。此外,為了方便當地居民的生活,還修建了橋樑。很難想像這些發生在鳴門市的交流是在戰爭年代開展的。

View of the Bando POW camp    Main entrance
 ▲板東俘虜收容所全景                ▲板東俘虜收容所入口


板東俘虜收容所所長 松江豐壽

 “世界上有哪一個地方的收容所能像板東這樣呢?世界上哪一個收容所所長能像松江大佐這樣呢?”不僅進過板東收容所,而且二戰時又在西伯利亞當過俘虜的保羅・克萊如是說。

 世界大戰時,各地的收容所的環境都很惡劣,還要被迫做高強度的勞動。為什麼板東戰俘收容所的俘虜能夠如此自由,和當地老百姓愉快交流,甚至被稱為“模範收容所”呢?這和板東俘虜收容所所長松江豐壽的管理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松江所長的父親出身於明治維新時的匪軍——會津藩,松江豐壽自身也背負著“朝敵”的汙名,過著舉步維艱的生活。他的成長過程始終伴隨著“敗者為寇”的苦悶。

 格外富有人道主義情懷、懂得為人著想的他,對德國戰俘也一樣,他認為他們是“為祖國而戰”。為了改善俘虜的居住環境等,他多次和上級交涉。雖然受到了中央“不能對俘虜太寬鬆”的警告和批評,但他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動搖,直到收容所關閉之前一直貫徹自己的信念。收容所的工作人員都對他真摯的態度表示贊同,以高木副官為首的人都為德國戰俘生活環境的改善注入了心血。

Head of the POW camp, Toyohisa Matsue       Captain Matsue with his family
 ▲松江豐壽所長                      ▲松江所長和他的家人


模範收容所中德國戰俘豐富多彩的活動

印刷技術

 要想瞭解板東收容所,就不得不瞭解“所內新聞(Die Baracke)”。除了他們回國前的那段時間,每個周日都會發行24頁的報紙,共發行了大約2年。

 該報紙的內容有:歐洲戰況、所內外活動介紹、對戲劇和音樂的評論等。這些板東收容所的印刷物都是謄寫版印刷的,其中一部分採用了彩色印刷技術,直至100年後的今天顏色仍然很鮮豔。他們廣泛應用這一技術,除了所內新聞的插圖,還製作了許多書本和精美的節目單等。有些物品留存到了現在,我們作為縣指定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資料)珍藏著。

A look into the print shop  Multi-colored printed material
 ▲印刷所的情景              ▲彩色印刷物


商業活動

Tapaotao(商業街)

 這條商業街是根據位於中國青島的中國人開的商業街的發音命名的,這條街上有80多座自己修建的小屋,主要生意有傢俱、裁縫、鞋、理髮、照相、書本裝訂、雞蛋、清涼飲料、冰激淩、泥瓦匠、樂器修理、金屬加工、水管工程、音樂教室、為人吟詩作賦等。另外,收容所裏還有印刷所、肉店、麵包店、高級餐廳(水晶宮)等。

Shopping district "Tapatau"  Line in front of the butcher
 ▲Tapaotao(商業街)的情景           ▲肉店前排隊的人們


保齡球廳

 Tapaotao的右側是保齡球廳和糕點店。保齡球廳是從松山搬過來的,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營業,顧客紛至遝來。收益的一部分遵從“一人為萬人、萬人為一人”的理念,捐贈給戰俘們設立的健康保險基金會。

View into the bowling alley  Still well-preserved bowling balls
 ▲保齡球廳的場景                 ▲現存的保齡球


糕點店“GeBa”

 這個糕點店的名字取自德語的“板東戰俘收容所”的略稱“Gefangenenlager Bando”。據說2年間使用了36000kg小麥粉和13000顆雞蛋。節日、慶典的時候會給住在中國和日本的德國人贈送磅蛋糕(Pound Cake),收到的人們都很開心。

Confectionary "Geba" (1)  Confectionary "Geba" (2)
 ▲糕點店的情景1                 ▲糕點店的情景2


體育活動

 收容所設立不久之後,松江所長就帶領其他管理人員和當地居民交涉,最終在收容所(57000㎡)前面租借了一塊34000㎡的土地作為“菜園和運動場”。喜愛運動的戰俘們很快就成立了體育委員會,設置了網球場、足球場、曲棍球場和板球場等運動場所。雖然活動只能在指定時間進行,但是他們積極組織各種比賽,甚至還有一些當時很罕見的比賽,例如單杠、鞍馬、團體體操等。中小學的體育老師以及撫養中學(現在的鳴門高中)曾經參觀過,後來還請戰俘們去學校做過指導。

Tennis courts  Some German POWs during their practice sessions
 ▲網球場                       ▲德國戰俘在表演團體體操


 此外,他們還經常爬大麻山等近處的山,花2個小時走12km路到櫛木海岸,或者借著“洗腳”的名義在5月到10月期間遊30次泳。他們和當地的居民也有交流,據說當地的小孩子都會用德語簡單地打招呼。

German POWs with local people at Kushigi shore Eindrücke des Kontaktes mit Japanern an der Kushiki-Küste
 ▲櫛木海岸本地居民和德國戰俘交流的場景


文化活動

美術工藝展覽會

 1918年3月8日至19日的12天內,戰俘們以第一所寺廟靈山寺前面的板東公會堂為主會場、寺院的庭院和建築內為輔會場,舉辦了大規模的展覽會。

 繪畫部門展出了油畫、水彩畫和照片等220件作品。工藝部門展出了各種模型、雕金、木雕、樂器和玩具等250件作品。

 他們展出的不僅有藝術品,在軍樂隊的伴奏下,還設置了比體力、射箭的表演廳,開設了稀有食物小賣店等。展覽會盛況空前,12天間共有50000人(其中遊客44500人)參加,展示作品基本銷售一空,還有很多人追加了訂單。

Ryozenji temple during the exhibition   Concert in front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temple
 ▲藝術工藝展覽會第一所寺廟靈山寺內的情景     ▲靈山寺前演奏會的情景


音樂活動

 1917年4月6日收容所開始接收從德島轉移過來的戰俘,收容所設置好之後,8、9日又從丸龜和松山轉移過來一批,先到的人演奏了“普魯士進行曲”來迎接同伴。战俘们对音乐的热爱非同一般。

 由保羅・恩格爾帶領的恩格爾交響樂團、赫爾曼・漢森指揮的德島交響樂團等樂團、合唱團和吹奏樂團組織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每周舉辦壹次演奏會,在被俘期間舉辦了100場以上的演奏會,演奏了300首樂曲。

Engel Orchestra  Tokushima Orchestra with Choir
 ▲恩格爾交響樂團                 ▲德島交響樂團和合唱團


1918年6月1日,“第九交響曲”亞洲首演之日

 1918年6月1日。赫爾曼・漢森指揮的德島交響樂團和合唱團在板東戰俘收容所內進行了“第九交響曲”的亞洲首演。

 很遺憾,由於演奏在收容所內進行,當地居民沒能聽到。據說曾被稱作“音樂王子”、戰前作為資助人為西洋音樂做出很大貢獻的德川賴貞後來聽到他們的演奏後深受感動。

 雖然當時正處於戰爭年代,但他們演奏的卻是表達世界和平、人間大愛這一共同願望的“第九交響曲”。比如歌詞中有一句是:““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意思是“所有人都成為兄弟姐妹”。而且,德國戰俘和收容所工作人員以及當地居民之間跨越國境和人種的友情也是很罕見的。

Program for the concert performance of the "Ninth"
 ▲亞洲首演的“第九交響曲”演奏會的宣傳冊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

 名符其實的模範收容所——板東戰俘收容所在一戰結束後的1920年4月1日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收容所關閉、戰俘回國之際,很多當地居民都依依不捨。後來,收容所舊址內只剩下宿舍和去世俘虜的墓碑。

 一開始,當地的青年團負責打掃墓碑。但是,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個代表著第九交響曲亞洲首演的板東戰俘收容所,以及在這個“舞臺”上演繹過的基於友愛精神的日德交流也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lllustration about the farewell from the POW camp
 ▲描述收容所關閉的插畫


——發現鳴門和德國的友誼見證的市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生活在國外的人們也隨之回國。收容所舊址成了他們臨時的容身之處。

 這些人之中有一位名叫高橋春枝的女性。有一天,春枝去收容所後面的山上撿柴時,發現了草叢中刻著橫寫的文字的石碑。她清除了周圍的雜草,用水洗淨石碑後發現上面刻著德國人的名字,這時她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戰時生活在鳴門的戰俘去世後的墓碑。春枝忍痛放棄了位於朝鮮的日本人陵墓中的先祖們的墳墓而回國,因此她更能理解這些在異國他鄉走完人生最後歲月的人們。雖然這些人和她毫無關係,但從那天起,她開始為這些德國戰俘作守墓人,為它們定期清掃、供奉香和鮮花。

Harue Takahashi
 ▲高橋春枝女士


恢復交流

 1948年,春枝女士的丈夫敏治也從西伯利亞獲釋回國,夫婦兩個人在當地其他人的幫助下繼續守護著德國戰俘的墳墓。

 這件事於1960年10月受到以當地為主的報紙的報導,為此感動的當時德國大使和神戶總領事訪問了鳴門,時隔40年後,鳴門和德國的交流終於恢復了。

 後來,一些曾經的戰俘寄來了信,也有很多德國人捐款或者寫感謝信。1963年,在墓碑前舉行了祭靈活動,1964年高橋春枝被授予德國功勳章。

 這件事情在日本和德國廣為流傳,尤其是板東戰俘收容所的俘虜及其家人不斷地寄來捐款和資料。於是,1972年,鳴門市建設了德國館(舊館)作為日德交流的據點,之後的20年間一直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還有另一件難忘的事,那就是:1974年4月,鳴門市和德國呂納堡市締結了姐妹城市關係。從此以後,兩個城市間每隔一年就會互派以市民為主要成員的“親善使節團”。

Former German House  Signing the sister-city relationship treaty with Lüneburg City
 ▲舊德國館                     ▲和呂納堡市締結姐妹城市關係


鳴門市市民舉辦的第一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奏會

 1982年,為了紀念鳴門市文化殿堂——文化會館的落成,市民組成了“鳴門市第九交響曲歌唱會”,377人一起大合唱。1918年第九交響曲的亞洲首演過去將近70年的這一年,鳴門市舉辦了“和平的交響曲”演奏會。

 在這場演奏會上,呂納堡市市長率領的親善使節團親自到場觀看,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常任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也發來了激勵和祝福的寄語。

1st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第一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奏會


新德國館的建造

 1993年,為了充實展示內容和設備,建造了鳴門市德國館(新館)。為了慶祝新館落成,舉辦了“鳴門市德國節”,其中的主要活動有在德國館前面舉辦的露天“第九交響曲”演奏會和第13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奏會。剛好在這一天,因締結姐妹城市關係20周年而來訪的呂納堡市市長及其率領的使節團也即興參加了演出,真正地合唱了一曲跨越國境的“歡樂頌”,吸引了1500多位聽眾。

13th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in front of the German House
 ▲德國館前舉辦的第13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奏會


“鳴門第九”走向世界

 1998年小澤征爾指揮了“第九交響曲”演奏會。其次,為了再現亞洲首演時的場景,管弦樂隊、合唱團和獨唱全部由男性成員擔任的“經典重現——第九交響曲演唱會”也得以成功舉辦。

 此外,2000年小林研一、2006年飯森範親、2008年西本智實等人都分別在鳴門市的“第九交響曲”演奏會上擔任指揮。

 鳴門市舉辦了多場震撼人心的演奏會,尤其令人難忘的是,鳴門市民組成的合唱團為了向亞洲首演表達敬意,在德國呂納堡市、德國布倫瑞克市以及戰俘們被送往鳴門之前居住的地方中國青島市分別舉辦了“第九交響曲回歸故里公演”,合唱了第九交響曲。

27th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under conductor Tomomi Nishimoto  Tomomi Nishimoto
 ▲第27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奏會 西本智實指揮


 2001年的第一屆回歸故里公演是在德國呂納堡的市立劇場舉辦的。當時鳴門市“第九合唱會”的67人、全日本“第九合唱會”聯合會25人以及呂納堡市合唱團20人組成了一個合唱團,演唱了“歡樂頌”,歌聲響徹會場。除此之外,還合唱了“櫻花櫻花”、“荒城之月”和“祖穀磨粉歌”等日本歌曲。德國戰俘的52位後代也受到邀請來到會場,演奏會結束後大家相談甚歡。

 其次,這次公演的指揮Urs-Michael Theus先生和女高音歌唱家 Almuth Marianne Kroll女士於次年受邀來到鳴門市參加“第九交響曲”演奏會,圍繞第九交響曲加深了日德之間的交流。

The choir sings Japanese songs
 ▲演奏日本歌曲的合唱團

A choir member meets the descendant of a former German POW
 ▲戰俘的後代交談的情景


 2003年第2屆“第九交響曲回歸故里公演”是在德國布倫瑞克市大教堂舉辦的。這屆公演是由於布倫瑞克市行政區聽聞首屆公演大獲成功後決定舉辦的。

 為鳴門和德國交流“搭建橋樑”,堅持清掃德國戰俘墓碑的高橋春枝女士在這一年去世。在演奏會之前的交流會上,所有人都為她默哀。之後,螢幕上播放了當時板東戰俘收容所的生活場景,後代們目不轉睛地看著父輩、祖父輩們的影像。還有人向鳴門市贈送了當時收容所內舉辦活動的宣傳單和相冊等珍貴資料。

During the 2nd "Homecoming of the Ninth" concert
 ▲第2屆“第九交響曲回歸故里公演”的情景


 2008年是第九交響曲亞洲首演的90周年。鳴門市、呂納堡市和青島市共同在中國青島市舉辦了第3屆“第九交響曲回歸故里公演”。演奏會上還演奏了中國家喻戶曉的名曲《茉莉花》、亨德爾的《水上音樂》,以及日本民謠《櫻花》。最後,所有人一起合唱了《第九交響曲》。約1400位觀眾都起立合唱,並熱情鼓掌。

At the 3rd "Homecoming of the Ninth" concert
 ▲第3屆“第九交響曲回歸故里公演”的情景


2018年(平成30年)將迎來第九交響曲亞洲首演100周年

 第九交響曲有著一批忠實的繼承者。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合唱團員慕名而來,和600多人的大合唱團一起演唱第九交響曲,在全國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此外,在2007和2012年的德島縣國民文化節上,“第九交響曲”被評為四大阿波文化主題之一,在市里以及全縣都成為重要的音樂文化,人氣日漸高漲。

 2013年(平成25年)12月,為了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傳這一戰爭年代中飽含人間大愛的“第九交響曲”亞洲首演,和完美體現了“第九交響曲”宗旨的板東戰俘收容所中的活動以及人們之間的友愛精神,我們啟動了“亞洲首演‘第九交響曲’品牌化專案”,創立了產學官民一體化的推進協議會。

 2018年(平成30年)將迎來第九交響曲亞洲首演的100周年。借此良機,我們將從鳴門市為您傳遞“鳴門第九”以及第九交響曲的美好和感動。

Every year, more people join the choir singing Beethoven's "Ninth" (during the 33rd performance)
 ▲日益發展壯大的“鳴門第九”演奏會(第33屆演奏會的情景)

 亞洲首演“鳴門第九”品牌化專案期待您的支持!

 鳴門市成立了“鳴門第九”品牌化推進基金,並向社會募集捐款。我們將致力於以“鳴門第九”為載體,將“第九交響曲”蘊含的友愛、和平的祈願傳遞到全國、全世界。期待您的支持和合作。

“鳴門”第九品牌化推進支援網站(日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