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鸣门第九”・・・

 1918年6月1日,在德岛县鸣门市的板东俘虏收容所里,德国战俘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成就了此曲在亚洲的首演。

 首演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的:以所长松江丰寿为首的收容所的工作人员为了表达对俘虏的人道关怀、增进俘虏和当地居民跨越国境的和睦交流而促成了此次首演。这也正体现了第九交响曲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这种精神至今仍在市民中代代流传,例如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日都会举办第九交响曲演奏会,另外还有和德国吕纳堡市之间的姐妹城市交流活动,以及秋樱友好交流会等诸多活动。

 “第九交响曲”的亚洲首演、战争背景下跨越国境的友情,这些都是鸣门市民一直传承的、“第九交响曲”和德国战俘留下来的财产。

 以上这些都是“鸣门第九”的原点,其背后有着其他“第九交响曲”所没有的鸣门市固有文化财产。拥有如此背景的“鸣门第九”是当地的骄傲,应该将其推广到全世界。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演奏“第九交响曲”

33rd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第33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奏会

 在国内,作为惯例每年年末演奏的“第九交响曲”非常有名。据说在年末演奏第九交响曲源于昭和18年(1943年)在东京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音乐部)的演奏厅为出征学生举办的壮行音乐会。

 当时太平洋战争状况日益恶化,法学文学系学生凡是满20岁的都接到了征兵令。在入伍前夕的12月上旬举办的毕业音乐会上,他们演奏了第九交响曲的第4乐章。

 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多数出征者都战死沙场,生还的战士们再次演奏了分别时在演奏厅演奏过的第九交响曲。也就是说,“年末的第九交响曲”一开始是献给血洒战场的音乐学子的镇魂歌。

 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兴,乐团为了获得跨年活动的资金,将第九交响曲发展为商业演奏,并渐渐固定下来。

 提到“鸣门第九”,众所周知第九交响曲的亚洲首演是在鸣门市的板东俘虏收容所进行的。这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因此鸣门市将首演的日子6月1日定为“第九交响曲之日”,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日举办演奏会。

 那么,为什么和当时其他的收容所不同,板东收容所的德国兵能够很罕见地和当地居民融洽相处、频繁交流呢?

 当时的收容所所长松江大佐出身于在明治维新中失败的会津藩。据说他的口头禅是“武士的情义”。他对于败者和弱者的不同寻常的人道主义情怀,也体现在了他对待俘虏的方式上。他不是出于怜悯和同情,而是对这些“堂堂正正地为祖国浴血奋战”的勇士尽最大的礼节,并始终贯彻自己的这种信念。他是一个温和而宽容的人,认识他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视俘虏为人、信任他们、让他们心服,即使在现在看来,这种管理方针也广受好评,被认为是民主、人道的。

 当地居民都亲切地叫他们“德国朋友、德国朋友”,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且很幸运的是,板东是四国灵场中第一所寺庙所在之地,自古以来当地居民受到“招待”和“留宿”风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很热情善良,因此对外国士兵的到来没有太大的抵触。其次,有很多人愿意接受松江所长的方针。

 从以上事迹可以看出,正如贝多芬借席勒的诗表达的人与人的感情一样,“鸣门第九”是鸣门市自有的财产,在这个战火至今没有熄灭的地球上,我们希望通过这曲“和平的交响曲”,跨越国境,向全世界呼唤和平。


饱含着对“第九交响曲”的深切愿望的宣言

宣   言

致全国的“第九交响曲”爱好者: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在各个市和町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演唱第九交响曲。现在每年在全国举办200多场演奏会,成为在世界上都值得自豪的我国最大的文化活动。

 第九交响曲在我国的兴起源于1918年(大正7年)德国俘虏在德岛县鸣门市的首次演奏。

 现在,第九交响曲作为鸣门市引以为豪的财产,在市民的聪明才智和热情下掀起了新的一轮热潮,并通过和全国第九交响曲合唱团的交流取得了新的发展。1989年(平成元年),“全日本第九交响曲演唱联合会”成立,各种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我们钟爱的第九交响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它歌颂了和平、友情和人间大爱,它是F・席勒送给国际社会中生活在苦难中、但却怀抱梦想和希望的人们,用于激励人心的一首人间赞歌。

 在21世纪的新时代里,我们联合会的最大期望就是将这首精彩绝伦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更加发扬光大。

我们衷心期盼全国各位第九交响曲爱好者的参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呼唤人间大爱和国际和平。

2001年6月3日


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鸣门市和德国之间的交流

 1914年(大正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国与英国结成了日英同盟,并对德宣战,攻陷了5000德国士兵防守的中国青岛。

 约4700名德国战俘被送到日本,关押在从东京到熊本的12个地方。之后收容所整合成6所,四国的松山(爱媛县)、丸龟(香川县)和德岛(德岛县)的3个收容所统一迁往新设的板东俘虏收容所(现在的德岛县鸣门市)中。

 1917年(大正6年),新收容所以及1000多名德国敌军俘虏的突然出现,让当地居民大为吃惊。

 但是,作为四国88所寺院中第一所的所在地,当地有着“热情接待”的传统,因此对这些“德国朋友”亲切有加。

 德国士兵也报之以礼,把当时先进的畜牧业、烤面包等产业技术及体育和艺术教给当地老百姓。德国俘虏还设计了牲畜棚,并和当地泥瓦匠一起修建完成。此外,为了方便当地居民的生活,还修建了桥梁。很难想像这些发生在鸣门市的交流是在战争年代开展的。

View of the Bando POW camp    Main entrance
 ▲板东俘虏收容所全景                ▲板东俘虏收容所入口


板东俘虏收容所所长 松江丰寿

 “世界上有哪一个地方的收容所能像板东这样呢?世界上哪一个收容所所长能像松江大佐这样呢?”不仅进过板东收容所,而且二战时又在西伯利亚当过俘虏的保罗・克莱如是说。

 世界大战时,各地的收容所的环境都很恶劣,还要被迫做高强度的劳动。为什么板东战俘收容所的俘虏能够如此自由,和当地老百姓愉快交流,甚至被称为“模范收容所”呢?这和板东俘虏收容所所长松江丰寿的管理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松江所长的父亲出身于明治维新时的匪军——会津藩,松江丰寿自身也背负着“朝敌”的污名,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他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败者为寇”的苦闷。

 格外富有人道主义情怀、懂得为人着想的他,对德国战俘也一样,他认为他们是“为祖国而战”。为了改善俘虏的居住环境等,他多次和上级交涉。虽然受到了中央“不能对俘虏太宽松”的警告和批评,但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动摇,直到收容所关闭之前一直贯彻自己的信念。收容所的工作人员都对他真挚的态度表示赞同,以高木副官为首的人都为德国战俘生活环境的改善注入了心血。

Head of the POW camp, Toyohisa Matsue       Captain Matsue with his family
 ▲松江丰寿所长                       ▲松江所长和他的家人


模范收容所中德国战俘丰富多彩的活动

印刷技术

 要想了解板东收容所,就不得不了解“所内新闻(Die Baracke)”。除了他们回国前的那段时间,每个周日都会发行24页的报纸,共发行了大约2年。

 该报纸的内容有:欧洲战况、所内外活动介绍、对戏剧和音乐的评论等。这些板东收容所的印刷物都是誊写版印刷的,其中一部分采用了彩色印刷技术,直至100年后的今天颜色仍然很鲜艳。他们广泛应用这一技术,除了所内新闻的插图,还制作了许多书本和精美的节目单等。有些物品留存到了现在,我们作为县指定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资料)珍藏着。

A look into the print shop  Multi-colored printed material
 ▲印刷所的情景             ▲彩色印刷物


商业活动

Tapaotao(商业街)

 这条商业街是根据位于中国青岛的中国人开的商业街的发音命名的,这条街上有80多座自己修建的小屋,主要生意有家具、裁缝、鞋、理发、照相、书本装订、鸡蛋、清凉饮料、冰激凌、泥瓦匠、乐器修理、金属加工、水管工程、音乐教室、为人吟诗作赋等。另外,收容所里还有印刷所、肉店、面包店、高级餐厅(水晶宫)等。

Shopping district "Tapatau"  Line in front of the butcher
 ▲Tapaotao(商业街)的情景           ▲肉店前排队的人们


保龄球厅

 Tapaotao的右侧是保龄球厅和糕点店。保龄球厅是从松山搬过来的,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营业,顾客纷至沓来。收益的一部分遵从“一人为万人、万人为一人”的理念,捐赠给战俘们设立的健康保险基金会。

View into the bowling alley  Still well-preserved bowling balls
 ▲保龄球厅的场景                 ▲现存的保龄球


糕点店“GeBa”

 这个糕点店的名字取自德语的“板东战俘收容所”的略称“Gefangenenlager Bando”。据说2年间使用了36000kg小麦粉和13000颗鸡蛋。节日、庆典的时候会给住在中国和日本的德国人赠送磅蛋糕(Pound Cake),收到的人们都很开心。

Confectionary "Geba" (1)  Confectionary "Geba" (2)
 ▲糕点店的情景1                  ▲糕点店的情景2


体育活动

 收容所设立不久之后,松江所长就带领其他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交涉,最终在收容所(57000㎡)前面租借了一块34000㎡的土地作为“菜园和运动场”。喜爱运动的战俘们很快就成立了体育委员会,设置了网球场、足球场、曲棍球场和板球场等运动场所。虽然活动只能在指定时间进行,但是他们积极组织各种比赛,甚至还有一些当时很罕见的比赛,例如单杠、鞍马、团体体操等。中小学的体育老师以及抚养中学(现在的鸣门高中)曾经参观过,后来还请战俘们去学校做过指导。

Tennis courts  Some German POWs during their practice sessions
 ▲网球场                       ▲德国战俘在表演团体体操


 此外,他们还经常爬大麻山等近处的山,花2个小时走12km路到栉木海岸,或者借着“洗脚”的名义在5月到10月期间游30次泳。他们和当地的居民也有交流,据说当地的小孩子都会用德语简单地打招呼。

German POWs with local people at Kushigi shore Eindrücke des Kontaktes mit Japanern an der Kushiki-Küste
 ▲栉木海岸本地居民和德国战俘交流的场景


文化活动

美术工艺展览会

 1918年3月8日至19日的12天内,战俘们以第一所寺庙灵山寺前面的板东公会堂为主会场、寺院的庭院和建筑内为辅会场,举办了大规模的展览会。

 绘画部门展出了油画、水彩画和照片等220件作品。工艺部门展出了各种模型、雕金、木雕、乐器和玩具等250件作品。

 他们展出的不仅有艺术品,在军乐队的伴奏下,还设置了比体力、射箭的表演厅,开设了稀有食物小卖店等。展览会盛况空前,12天间共有50000人(其中游客44500人)参加,展示作品基本销售一空,还有很多人追加了订单。

Ryozenji temple during the exhibition   Concert in front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temple
 ▲艺术工艺展览会第一所寺庙灵山寺内的情景    ▲灵山寺前演奏会的情景


音乐活动

 1917年4月6日收容所开始接收从德岛转移过来的战俘,收容所设置好之后,8、9日又从丸龟和松山转移过来一批,先到的人演奏了“普鲁士进行曲”来迎接同伴。战俘们对音乐的热爱非同一般。

 由保罗・恩格尔带领的恩格尔交响乐团、赫尔曼・汉森指挥的德岛交响乐团等乐团、合唱团和吹奏乐团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周举办一次演奏会,在被俘期间举办了100场以上的演奏会,演奏了300首乐曲。

Engel Orchestra  Tokushima Orchestra with Choir
 ▲恩格尔交响乐团                ▲德岛交响乐团和合唱团


1918年6月1日,“第九交响曲”亚洲首演之日

 1918年6月1日。赫尔曼・汉森指挥的德岛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在板东战俘收容所内进行了“第九交响曲”的亚洲首演。

 很遗憾,由于演奏在收容所内进行,当地居民没能听到。据说曾被称作“音乐王子”、战前作为资助人为西洋音乐做出很大贡献的德川赖贞后来听到他们的演奏后深受感动。

虽然当时正处于战争年代,但他们演奏的却是表达世界和平、人间大爱这一共同愿望的“第九交响曲”。比如歌词中有一句是: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意思是“所有人都成为兄弟姐妹”。而且,德国战俘和收容所工作人员以及当地居民之间跨越国境和人种的友情也是很罕见的。

Program for the concert performance of the "Ninth"
 ▲亚洲首演的“第九交响曲”演奏会的宣传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

 名符其实的模范收容所——板东战俘收容所在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4月1日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收容所关闭、战俘回国之际,很多当地居民都依依不舍。后来,收容所旧址内只剩下宿舍和去世俘虏的墓碑。

 一开始,当地的青年团负责打扫墓碑。但是,随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代表着第九交响曲亚洲首演的板东战俘收容所,以及在这个“舞台”上演绎过的基于友爱精神的日德交流也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lllustration about the farewell from the POW camp
 ▲描述收容所关闭的插画


——发现鸣门和德国的友谊见证的市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生活在国外的人们也随之回国。收容所旧址成了他们临时的容身之处。

 这些人之中有一位名叫高桥春枝的女性。有一天,春枝去收容所后面的山上捡柴时,发现了草丛中刻着横写的文字的石碑。她清除了周围的杂草,用水洗净石碑后发现上面刻着德国人的名字,这时她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战时生活在鸣门的战俘去世后的墓碑。春枝忍痛放弃了位于朝鲜的日本人陵墓中的先祖们的坟墓而回国,因此她更能理解这些在异国他乡走完人生最后岁月的人们。虽然这些人和她毫无关系,但从那天起,她开始为这些德国战俘作守墓人,为它们定期清扫、供奉香和鲜花。

Harue Takahashi
 ▲高桥春枝女士


恢复交流

 1948年,春枝女士的丈夫敏治也从西伯利亚获释回国,夫妇两个人在当地其他人的帮助下继续守护着德国战俘的坟墓。

 这件事于1960年10月受到以当地为主的报纸的报道,为此感动的当时德国大使和神户总领事访问了鸣门,时隔40年后,鸣门和德国的交流终于恢复了。

 后来,一些曾经的战俘寄来了信,也有很多德国人捐款或者写感谢信。1963年,在墓碑前举行了祭灵活动,1964年高桥春枝被授予德国功勋章。

 这件事情在日本和德国广为流传,尤其是板东战俘收容所的俘虏及其家人不断地寄来捐款和资料。于是,1972年,鸣门市建设了德国馆(旧馆)作为日德交流的据点,之后的20年间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还有另一件难忘的事,那就是:1974年4月,鸣门市和德国吕纳堡市缔结了姐妹城市关系。从此以后,两个城市间每隔一年就会互派以市民为主要成员的“亲善使节团”。

Former German House  Signing the sister-city relationship treaty with Lüneburg City
 ▲旧德国馆                     ▲和吕纳堡市缔结姐妹城市关系


鸣门市市民举办的第一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奏会

 1982年,为了纪念鸣门市文化殿堂——文化会馆的落成,市民组成了“鸣门市第九交响曲歌唱会”,377人一起大合唱。1918年第九交响曲的亚洲首演过去将近70年的这一年,鸣门市举办了“和平的交响曲”演奏会。

 在这场演奏会上,吕纳堡市市长率领的亲善使节团亲自到场观看,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也发来了激励和祝福的寄语。

1st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第一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奏会


新德国馆的建造

 1993年,为了充实展示内容和设备,建造了鸣门市德国馆(新馆)。为了庆祝新馆落成,举办了“鸣门市德国节”,其中的主要活动有在德国馆前面举办的露天“第九交响曲”演奏会和第13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奏会。刚好在这一天,因缔结姐妹城市关系20周年而来访的吕纳堡市市长及其率领的使节团也即兴参加了演出,真正地合唱了一曲跨越国境的“欢乐颂”,吸引了1500多位听众。

13th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in front of the German House
 ▲德国馆前举办的第13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奏会


“鸣门第九”走向世界

 1998年小泽征尔指挥了“第九交响曲”演奏会。其次,为了再现亚洲首演时的场景,管弦乐队、合唱团和独唱全部由男性成员担任的“经典重现——第九交响曲演唱会”也得以成功举办。

 此外,2000年小林研一、2006年饭森范亲、2008年西本智实等人都分别在鸣门市的“第九交响曲”演奏会上担任指挥。

 鸣门市举办了多场震撼人心的演奏会,尤其令人难忘的是,鸣门市民组成的合唱团为了向亚洲首演表达敬意,在德国吕纳堡市、德国布伦瑞克市以及战俘们被送往鸣门之前居住的地方中国青岛市分别举办了“第九交响曲回归故里公演”,合唱了第九交响曲。

27th Concert of Beethoven's "Ninth" under conductor Tomomi Nishimoto  Tomomi Nishimoto
 ▲第27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奏会 西本智实指挥


 2001年的第一届回归故里公演是在德国吕纳堡的市立剧场举办的。当时鸣门市“第九合唱会”的67人、全日本“第九合唱会”联合会25人以及吕纳堡市合唱团20人组成了一个合唱团,演唱了“欢乐颂”,歌声响彻会场。除此之外,还合唱了“樱花樱花”、“荒城之月”和“祖谷磨粉歌”等日本歌曲。德国战俘的52位后代也受到邀请来到会场,演奏会结束后大家相谈甚欢。

 其次,这次公演的指挥Urs-Michael Theus先生和女高音歌唱家 Almuth Marianne Kroll女士于次年受邀来到鸣门市参加“第九交响曲”演奏会,围绕第九交响曲加深了日德之间的交流。

The choir sings Japanese songs
 ▲演奏日本歌曲的合唱团

A choir member meets the descendant of a former German POW
 ▲战俘的后代交谈的情景


 2003年第2届“第九交响曲回归故里公演”是在德国布伦瑞克市大教堂举办的。这届公演是由于布伦瑞克市行政区听闻首届公演大获成功后决定举办的。

 为鸣门和德国交流“搭建桥梁”,坚持清扫德国战俘墓碑的高桥春枝女士在这一年去世。在演奏会之前的交流会上,所有人都为她默哀。之后,屏幕上播放了当时板东战俘收容所的生活场景,后代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父辈、祖父辈们的影像。还有人向鸣门市赠送了当时收容所内举办活动的宣传单和相册等珍贵资料。

During the 2nd "Homecoming of the Ninth" concert
 ▲第2届“第九交响曲回归故里公演”的情景


 2008年是第九交响曲亚洲首演的90周年。鸣门市、吕纳堡市和青岛市共同在中国青岛市举办了第3届“第九交响曲回归故里公演”。演奏会上还演奏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曲《茉莉花》、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以及日本民谣《樱花》。最后,所有人一起合唱了《第九交响曲》。约1400位观众都起立合唱,并热情鼓掌。

At the 3rd "Homecoming of the Ninth" concert
 ▲第3届“第九交响曲回归故里公演”的情景


2018年(平成30年)将迎来第九交响曲亚洲首演100周年

 第九交响曲有着一批忠实的继承者。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合唱团员慕名而来,和600多人的大合唱团一起演唱第九交响曲,在全国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此外,在2007和2012年的德岛县国民文化节上,“第九交响曲”被评为四大阿波文化主题之一,在市里以及全县都成为重要的音乐文化,人气日渐高涨。

 2013年(平成25年)12月,为了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这一战争年代中饱含人间大爱的“第九交响曲”亚洲首演,和完美体现了“第九交响曲”宗旨的板东战俘收容所中的活动以及人们之间的友爱精神,我们启动了“亚洲首演‘第九交响曲’品牌化项目”,创立了产学官民一体化的推进协议会。

 2018年(平成30年)将迎来第九交响曲亚洲首演的100周年。借此良机,我们将从鸣门市为您传递“鸣门第九”以及第九交响曲的美好和感动。

Every year, more people join the choir singing Beethoven's "Ninth" (during the 33rd performance)
 ▲日益发展壮大的“鸣门第九”演奏会(第33届演奏会的情景)

 亚洲首演“鸣门第九”品牌化项目期待您的支持!

 鸣门市成立了“鸣门第九”品牌化推进基金,并向社会募集捐款。我们将致力于以“鸣门第九”为载体,将“第九交响曲”蕴含的友爱、和平的祈愿传递到全国、全世界。期待您的支持和合作。

“鸣门”第九品牌化推进支援网站(日文)

TOP